纺织产业链行业报告:中上游一体化,东南亚产能竞争力扩大

1. 全球纺织业转移加速,东南亚产业链一体化

1.1 全球纺织业转移历程:六个阶段、五轮转移


在多数人印象中,纺织业是典型劳动密集且低科技含量的传统制造业,但回溯近几百年来纺织业六个阶段、五轮转移历程,纺织业崛起一直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!我们总结规律:

• ①契机与周期:每一轮转移以技术革命与全球格局重塑为催化,近几轮转移周期持续20-30年

• ②转移次序:先转移成品加工环节(人力密集型),其次是棉纱等纤维制造环节(资本密集型),最终本土产业向高端纤维及面料(技术密集型)转型升级


1.1.1 鞋服:中游代工依赖人工,东南亚较早启动承接转移

注:标准国际贸易分类(SITC代码)和协调制度(HS编码)是两种不同的贸易分类,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产品开发各个阶段的经济功能,而后者侧重精确分类产品的各个类别

鞋服成品:中国大陆成衣/鞋类出口占全球份额分别于2014/2015年见顶,峰值均达到40%以上,随后持续回落,2021年由于国内疫情管控优异,全球订单阶段性转向中国产能,因此份额反弹,但不改变低附加值鞋服代工环节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。仅次于中国大陆,2022年孟加拉国成衣出口占全球份额达11%,越南鞋类出口占全球份额19%,近年来持续扩大


1.1.2 纺织品:上游纺织人工依赖低,近年中国份额冲高回落

纺织品:1963年日本/印度/美国纺织品出口占全球份额14%/8%/7%,位居全球前三,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纺织品出口快速攀升,直至2020年中国大陆出口占全球份额达到峰值47%,近2年出现回落,与此同时印度、越南纺织品出口占全球份额提升,2022年印度/越南纺织品出口占全球份额分别提升至7%/4%

1.1.3 纺织辅料:辅料制造精密程度高,中国份额持续上行

纺织辅料:不同于鞋服成品、纺织品,中国大陆纺织辅料出口占全球份额仍处于扩大中,尚未出现回落态势。相较之下,日韩、中国香港及台湾出口占全球份额持续下降,而越南、印度出口占全球份额仍较低。2021年,中国大陆/中国香港/日本纽扣出口占全球份额27%/14%/5%,中国大陆/中国台湾/日本拉链出口占全球份额44%/9%/8%,分列纽扣、拉链品类全球出口份额前三位


1.2 第五轮转移步入下半程,订单引领供应链重构疫后加速

为什么当下时点,我们强调本轮始于2010年前后的转移?我们认为,过去几年疫情导致产能转移稍有停滞,而国别之间存在成本梯度差,构成了纺织业长期转移趋势的根本原因,近年来国际贸易格局重塑等新因素,当下正催化本轮供应链转移加速!
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,纵使中国仍居全球纺织业出口第一大国,但从代表性国际品牌采购量口径来看,东南亚已成为其最大采购中心。由此引申结论:订单转移将引领产能转移!


1.2.1 生产因素:转移地劳动力红利期,要素成本优势显著

劳动力红利期: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数据,近3年土耳其/墨西哥/印尼/越南适龄劳动力人数CAGR高达33.4%/24.3%/18.9%/13.3%,显著高于中国大陆仅0.3%。根据中国商务部《对外投资合作国别(地区)指南》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,2022年越南/印尼/土耳其/ 墨西哥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约为中国大陆的30%/17%/38%/37%


1.2.2 贸易因素:全球关税不平衡性,加速纺织供应链迁移

关税不平衡性: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,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至主要市场的关税税率较高,尤其美国对中国部分产品加征附加关税


1.3 产地多元化:东南亚、南亚国家纺织业出口排名提升

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,分类统计2022年纺织品、成衣、鞋类全球出口份额TOP20:

• 出口排名:中国大陆纺织业出口份额仍居各品类第一,部分东南亚、南亚国家排名提升靠前

• 转移强度:中游鞋服转移领先上游纺织品,中国大陆鞋服出口占全球份额低于纺织品。在成衣/鞋类/纺织品全球出口份额TOP20中,东南亚、南亚国家数量分别为10/6/5席

• 转移方向:1)各品类在亚洲内部转移目的地不同,成衣转向孟加拉、越南,鞋类转向越南、印尼,纺织品转向印度、越南,但越南均为热门选择。2)亚洲之外,欧洲、美洲也涌现转移的热门备选国家


1.4 价值链深化:从“来料加工”向“东南亚制造”进阶

向东南亚转移上半程:以低廉要素成本驱动的简单规模复制,低附加值来料加工环节为主• 根据越南纺织协会数据,2018年越南纺织业从事简单缝制加工(CMT)/贴牌加工(OEM)/自主设计制造(ODM)/自主品牌制造(OBM)的企业比例为65%/25%/9%/1%,90%为低附加值加工企业

向东南亚转移下半程:以资本、技术驱动的高质量补链升级,产业链一体化有望加速成型

•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,越南纺织品进口额与服装出口额之间比值呈下降趋势,一定程度说明越南在纱线、面料等上游纺织品环节加大了本土化配套比重,降低原料进口依赖度


2. 中游链主领衔产能出海,带动上游配套跟随

2.1 以运动赛道为例,全产业链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多赢格局


2.1.1 品牌供应链持续精简,超级品牌长期合作优质制造

在长期发展中,大型运动品牌商自身逐步转向聚焦品牌价值的塑造、营销及产品设计,向上游委托专业制造商进行产品开发与生产,其制造分离、供应链精简趋势尤为显著

• 根据Nike、Adidas年报:①Nike:全部委外生产模式!FY2015-2023鞋类工厂从146家减少至123家,服饰工厂数量从408家减少至291家。②Adidas:全部委外生产模式!FY2015-2022合作制造商从320家减少至117家,FY2016-2022独立供应商从1038家大幅减少至424家


2.1.2 头部制造商订单份额突出,奠定链主较强的带动效应

根据Nike最新年报,FY2023 Nike向鞋类制造商采购量CR4高达58%,向服饰制造商采购量CR5高达52%,且上述每一家头部制造商分别占鞋类/服饰业务采购量份额均在10%以上,供应链地位突出,具备“链主”带动效应


2.1.3 链主领衔产能全球化,呈现复制、升级、扩张的特征

从大型制造商产能出海的过往案例来看,普遍表现出三大特征:

• 特征一:复制型产能发展。海外新产能具有远期建设计划,总规模及单体工厂规模均较大

• 特征二:升级型产业拓展。新产能考虑上下游延伸,产业链更长,推进数字化,效率更高

• 特征三:扩张型市场特征。海外产能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,有望提升海外订单的市场份额


2.2 在纺织业大转移过程中,中国纺企仍是全球化的主体


2.3 服装:“面料+成衣”垂直一体化,产地走向多元化

大型服装制造商多以“面料+成衣”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,产能出海普遍先落地在越南、柬埔寨,然后逐步向印尼、缅甸等多产地发展布局

• 申洲国际:全球最大的纵向一体化针织成衣制造商之一,2022年各类针织服装产量约5亿件,致力于构建国内、国外双循环的“面料+成衣”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。根据公司23年中报,23H1前四大客户Nike/Uniqlo/Adidas/Puma贡献营收占比分别为30%/22%/16%/12%,合计贡献占比80%


2.3 以申洲国际为例,东南亚垂直一体化产能高效运转

申洲国际:旗下海外面料基地位于越南西宁,成衣工厂分布在柬埔寨金边,以及越南胡志明、西宁,各基地相距不远,高速公路等基建完善,生产连线便捷,形成高效协同


2.4 鞋类:制鞋较制衣更依赖人工,关注投产地劳动力容量

三大运动鞋制造商产能布局结构相近,华利集团跟进计划在印尼投建新产能。根据各公司22年报:

• 华利集团:2004年成立,鞋履制造单主业。截至22年成鞋产能2.38亿双,长期合作Nike、Deckers、VF、Puma、UA等,新拓展On、Asics、NB、Reebok、Lululemon等客户

• 裕元集团:1988年成立,鞋履“制造+零售”双主业,22年营收结构约7/3。截至22年末成鞋出货量2.73亿双,是少数在Nike、Adidas两大运动品牌供应链均占重要地位的制造商之一

• 丰泰企业:1971年成立,鞋履制造单主业。截至22年末成鞋产能1.34亿双,产品除了运动鞋之外,兼营冰雪运动相关用品、球类、背包等,核心客户为Nike


2.4 以越南为例,北部劳动力较南部更充沛,且成本更低

裕元、丰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启动全球化布局,普遍选择当时基础设施领先的越南南部建厂,而华利自2005年起开始境外布局,战略选择越南北部大规模设厂,几乎所有成鞋工厂均坐落于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。随着越南大力推进北部经济走廊、中越国际铁路通道等大型项目,南北基建鸿沟已大幅缩小


2.5 纺织材料:当前上游材料供应商紧跟出海,首选布局越南

中游成品加工制造产能已较早转移,当前上游纺织纱线、辅料等上游优质材料供应商,也启动产能出差,提升其全球市场竞争力。根据各公司22年报:

• 百隆东方:色纺纱大型供应商。截至22年末越南产能达118万锭,已占总产能约70%。根据最新公告,公司持续推进缩减国内、扩张海外的产能策略,考虑目前在建产能,中期越南产能将近150万锭

• 伟星股份:一站式辅料供应商。截至22年末拥有58亿粒纽扣、4.25亿米拉链产能,其中国内/海外(孟加拉国)产能占比85%/15%,除国内外,公司正加速建设孟加拉工业园三期、越南工业园项目

• 新澳股份:毛纺纱线大型供应商。截至22年末公司全部毛精纺纱产能、主要的羊绒纱线产能处于国内,海外仅有旗下英国邓肯的小规模羊绒纱线产能。22年12月公司发布《关于全资子公司拟在越南投资建厂的公告》,拟在越南西宁投资不超过1.54亿美元,分步建成5万锭(约6500吨/年)高档精纺生态纱纺织染整项目。我们预计,首期产能项目有望在24下半年投产



▊ 联系我们

中之光(上海)展览有限公司
联 系 人: 林 琦13761661615(同微信)
电    话: 021-56177795  
传    真:021-51069101
邮    箱: kunhuiexpo@163.com
网    址:dp-expo.cn





微信二维码扫描
组委会:2025上海国际非织造布展览会
电话:
021-56115524
公信部备案号
分享到: